忽视战略上的得失,仅从战术上看,随后十年的边境对峙中,中国利用本国在重型火力上的数量、质量、成本上的优势,避免与越军短兵相接的劣势,在一场一次大战式的对峙中,依靠单纯的火力倾泻,让越南方面吃尽了苦头。越南尽管打了几十年战争,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并得到苏联的支持。但是,就简单的火力元素,炮弹的口径和数量计,中国自产自销,每一发都可以拉动GDP成长。越南就只能一发发进口,消耗着宝贵而是不多的外汇。两者相较,是不对等的。错误的战略战术,令18天战争里中国大量伤亡而达不到任何战术目标,而在十年对峙中,仅仅拉动了GDP,没死什么人,就赢得了18天战争死许多人的得不到的一切战术价值。(战略上的不说它)。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中国、越南、朝鲜等火力、侦察弱势的军队,勉强发起一次大战式的攻击,(一般是夺取某个制高点的炮兵观察哨),会使用“前沿潜伏,短促突击”的战术。要点在于,要求大规模的步兵部队达到单个狙击手级别的隐蔽、转移能力,在不惊动防守一方的前提下,尽可能抵近对方防御前沿;在已方火力准备破坏了敌军防守的完整性后,以一次大战式的弹性战术,瓦解对方的防御系统。抵近敌军的目的,是减少前沿通过时,被敌方火力覆盖的伤亡。这是火力和侦察能力劣势的一方,不惜生命代价的进攻战术。不过,无论在朝鲜还是在越南,都没有听说过多少成功的战例;却产生了不少英雄故事。包括,著名的邱少云烈士。这种战术不经济,也在于防守方的火力侦察成本也太低了。(一些人以为战场侦察依靠的是特种兵,笑笑)。处于邱少云的处境,尽管打个滚可能扑灭身上的火焰,但如果还有一丝生路,就是一动不动:只要稍有动作,对方防御炮火的覆盖,不但整个潜伏团队会被摧毁,身处火力中心的邱少云,也不会有多少生还的希望。在中越边境的另一次战斗中,中国防守老山观察唢的炮兵,同样在无意间对前沿潜伏的越军精锐316A师进行了仅仅是十发炮弹的火力侦察,一下子报销了潜伏部队自团长以下几百号人的性命。同样为了避免侦察火力变成更致命的“覆盖火力”,越军潜伏人员,一动不动,重伤员流血致死,没有一声呻吟。此事,直到战后越方内部公开记录,才为我国碾转得知。
由于短促突击对方的防御体系,无法保证迅速摧毁对方防御,进攻部队也就总是不得不陷入对方守御炮火的覆盖中。因此,无论是朝鲜战场,还是在越南战场,直到中越边境的冲突,这种战术每一次使用,都以进攻方尸体山积告终。欧美军队,包括法西斯德国,人力成本很高,从来没有打算过使用类似的战术,甚至于连苏军也没有使用这样的战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重装甲坦克、强击火炮的抵近射击,用便宜的、可以无限生产供应的重型炮弹,代替自已珍贵的士兵的“血肉长城”。甚至于最不珍惜士兵性命的苏军,在二战后期,也倾向使用最沉重的火力,203mm分装强击炮,抵击射出重达150公斤的弹头,摧毁也许只是一个机枪的火力点。爆炸威力,可以赶上拉登炸掉肯尼亚美国大使馆的汽车炸弹了。这种生命价值的差别,大致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朝鲜越南这样的社会,战争故事总是军盲的勇气宣扬,战争狂人厚黑阴谋的汇总。而在西方国家,现在包括前苏联国家,战争故事,总是技术普及,战场工人怕死畏战的悲欢离合。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下子跳到了朝鲜,甚至越南战争。是因为这几场战争有其共通性,那就是双方都处于一个无法突破的相持正面。强大的一方反复运用火力打击弱小一方的战场物流,但是,都没有成功。甚至在接近于“游击战”的越南战争,美军对小小的胡志明小道的遮断打击,都没有成功。如果说有什么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火力确实造成对方十倍几十倍的伤亡。笔者认为,一次大战德军崩溃,其原因也不是因为前线撑不住。而是因为鲁登道夫试行战时计划经济,严重损害了德国的农业基础,因饥饿而令整个德国陷入革命的危机中。为了避免革命,德国必须停战;为了避免出现革命的红色德国,协约国必须让德国停战。一次大战也就嘎然而止!德国战败确实是德军背后给捅了一刀,但是,这一刀不是犹太人捅的,而是,总司令鲁登道夫同志捅的。
要突破这种有效倾泻火力物流的防御,需要新的战术,或者新的武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一次大战,德军成功地运用了一种失败的步兵战术,英军失败地运用了一种成功的新武器。双方都成功地突破了对方的火力倾泻的防御,但是,都没有因此赢得战争。
德军成功运用的失败战术,叫弹性战术。在进攻时,强调利用炮火准备暂时破坏了对方防御整全性的空隙,由突击步兵进入对方的射击死角,进而将火力点一一摧毁。这种战术,经中德军事合作,在民国时传入中国,成为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步兵攻坚手段。无论是董存瑞还是黄继光,以及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中的所有中式进攻,实际上,就是德国人发明的这种“弹性进攻”。1918年的攻势中,德国人前所未有地突破了协约军纵深达20公里的防御线,却最终失败。原因在于,弹性战术只是达成了突破,而突破的目的,却是能够令自已的重武器向敌人的纵深倾泻火力物流。否则,突破对方的防御,有什么意义吗?突破协约国防线的德军,自已陷入对方预备队的三面火力倾泻下,伤亡了20多万专业士兵后,德国再也无力发动第二次类似的攻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