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游牧民族的力量远逊于中原汉族社会。没有城池固然很危险,千辛万苦建了城池,也会反而成为中原政权无敌的步兵集团的攻击目标。匈奴单于接受了赵信的建议,把轻重屯积在漠北赵信城,“有了保护”。但是,匈奴主力也就不得不与逼近赵信城的卫青军主力决战,为卫青军歼灭匈奴军主力提供了天赐良机。整个汉匈战争,如此战机仅此一次。匈奴单于本人,在包围圈合拢前,带着少数亲卫逃逸。此后,再也不敢与汉军正面决战。

另一个例子是大夏国主赫连勃勃,他拒绝大臣建议建设巩固根据地城池,“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把这段话,和毛上帝的“军事天才语录”比较一下,如果不是毛上帝偷窃了匈奴酋长的版权,就是匈奴酋长转世换了个名字叫毛泽东。没有建城的赫连勃勃“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十年后,建立了大夏国,建造了以质量管理严格著称的统万城。负责该城工程的叱干阿利,为了提高工程质量,质检程序是箭射城墙,入一寸杀建筑工人,不入者,杀军火工人。为了GDP的面子工程,可谓不惜血本,————大夏是匈奴族政权,被杀的是汉人,赫连勃勃等人确实不心疼。

正如老大赫连勃勃预言的那样,有了统万城的大夏,反而不堪一击。北魏拓拨焘甚至没有攻城,就诱敌外出歼灭了夏军主力。面对坚不可摧的统万白城,拓拨焘冷笑留贴:”夫小国之力而建如此之城,城池虽坚,残民为缺,安以为守?”,今天那些损害国民利益吹大GDP泡沫、大搞面子工程的最高代表,是否能够从古人的经历中,认识到一点点现代中国的错误政策呢,那怕,出馊主意的那些人,叫马克思,叫毛泽东?

笔者以前一直以为,宋朝的步兵战斗力很弱。现在,笔者开始接受这样的事实:宋朝步兵,是古代中国最精锐的战术性步兵组织。它的缺点在于,它的物流线,不足以支持同步增加的敌骑兵的侵蚀。在近长江的战区,由于后勤相应的保障,宋朝拥有战区优势达一百年之久,但最终,由于元朝建立了同样强大的,以汉军为主体的步兵组织。这些元步兵,在骑兵的保护下,物流线不受威胁。这样,就总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战胜宋朝的抵抗。同样的烦恼,也出现在南明对清朝征服的无望的抵抗之中。假如南明或者宋朝,正面不能抵挡对方步骑的联合进攻,不能威胁到对方的步兵后勤,那么,最终彻底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骑兵具有打击对方战争物流的作用,而步兵是夺取胜利的重武器。那么,在缺乏步兵支持的条件下,骑兵优势一方要赢得战争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占领区的对方社会基础,即民众,全数杀光,直到对方吓破胆彻底投降为止。于是,我们看到了游牧民族对农耕社会的一次次大屠杀。另一方面,步兵优势一方,则努力令缓慢的步兵,拥有类似骑兵的机动性,从而,在保留步兵的决定性的战略地位前提下,减少到物流的依赖,————骑兵本身的机动性,就是物流的组成因素。这样,出现了“骑马的步兵”。典型的如兵马俑揭示的秦西汉前期的骑兵,清一色的,是骑马的弩盾兵。他们的作战方式,是骑马到达指定地点,然后象步兵一样战斗。这样的25000人,阻隔在赵括突击部队和长平老营的中间,截断了赵军的战役物流,轻而易举地令赵军成为“崩溃的步兵组织”。(旁注:笔者一直认为长平之战赵军参战45万是胡编之数)。西汉足以掩护步兵集团突击的物流护航性质的轻骑兵,迟至汉武帝时期,经由上林菀训练文教成就。即使这样,骑马的步兵组织,弩盾兵,直到宋朝为止,仍然是中原汉族军队的精华编制。

笔者认为,相比水分甚高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很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弩和马蹬,对古代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更为深远。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不是火药,而是火药的使用(枪炮),和爆炸物的发明(诺贝尔),这两样发明,都和中国无关。而弩和马蹬,都带有技术发达的农耕民族对抗游牧入侵者的烙印。前者,可以方便弓箭射术不精的农夫,获得与猎人同样的射击能力;后者,令骑术不精的农夫,在可以和马上的民族平等过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