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破敌方“火力物流倾泻”的防御体系,就必须能够承受突破段的火力倾泻,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向对方的战场物流系统,及协调中心(指挥和通讯系统),倾泻摧毁性的火力物流。前者要求装甲,其次要求机动性,最后,要求具备火力。这就是装甲战术。英国的利特哈德结合海军巡洋舰的经验,把这种用于突破对方防线,深入对方纵深摧毁对方的物流、指挥、通讯系统的陆军编制,看作是陆战“海洋”中的巡洋舰,称之为“装甲师”。利特哈德最一步提出,装甲师的作战威力,取决于它深入摧毁对方的纵深物流系统的能力。战场物流被摧毁的敌纵深乘以战场宽大正面,整个“面积”里的敌军,就成了“崩溃的步兵组织”,任由进攻方的有组织的步兵和装甲兵的歼灭屠杀对象。这就是著名的装甲战术的“力矩原理”。
注意,即使是我国很多“军事专家”,都是错误地理解了装甲师的作用,和装甲部队的力矩原理。他们用现代军盲毛泽东的谬论,红军半原始时代的“步兵歼灭战”,去理解近代社会的装甲战(装甲战在1944年已经落后了,成了近代社会)。常见错误理解为。装甲师的作用是切割敌军防线、部队,予以歼灭;其错误之处,参考前述“力矩原理”,和火力物流的作用。这是比较高级的理解错误,可以说,是水平不高的专家迎合了水平很高的观众,自我发明的错误理论。错误成因,是把毛泽东步兵时代的歼灭战,生搬硬套到装甲技术条件下的装甲战争中。
装甲师的作用,不是“切割分割敌军预以歼灭”,装甲师编制太小,不能担负“歼灭”的任务。装甲师是一个倾泻火力物流的打击工具,而不是,一个坐着汽车的步兵师。后者,叫摩托化步兵,不是特定意义的装甲师。1941年的德国装甲师,能够以平均每天50公里的速度,带同本师后勤单位同速推进,这一条,谁都知道。装甲师推进的目的,是对左右50公里坦克半行程范围内的任意火力点、战略仓库、补给中心、指挥通讯中心、步兵集结点……,任何有价值的目标,实施打击、摧毁!这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简单算术告诉读者,德国装甲师的战术价值,是每天5000平方公里的打击能力。在这个打击面积内的所有敌军,无论数量是多少,都将因为战争物流的中断,在一两天内成为“崩溃的步兵组织”,成为德军战术单位任意屠杀的对象。心情好时,或者会让俘虏少数幸运者,成为“被俘的苏军叛徒”。
用一维的“穿插距离”,代替装甲部队两维面积性的摧毁效果,是对装甲兵战术的严重误读。以致于,中国军事界,为了迎合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发明了一种奇怪的战术设想:不带重武器的轻装步兵穿插,作用相当于装甲师的穿插突破,将敌人分割包围,予以歼灭。有很多写手编的英雄故事告诉炮灰预备队,这一伟大的毛泽东战术发明。但是,无论是在朝鲜战争,还是在中越战争中,这一战术的运用,如果不是毫无效果,就是清一色的悲剧收场。原因在于,缺乏重武器、没有后勤支持的、疲劳的穿插部队,既无力打击任何预设的敌方防御,本身,也是对方重武器打击的最理想目标。这种战术,也没有在世界上任何其他战场上成功地出现过,运用过。可以说,除非敌方部队因为其他因素崩溃,否则,毛式的轻步兵穿插,形同自杀。偏偏,在国共内战中,“敌方因其他因素崩溃”的形象,屡屡出现,轻兵突进的共方编队,抢得战功的时侯多,吃大亏的时侯少,倒也成全了中国旧战场专用的“毛式穿插”的威名。
装甲师是打击工具,而不是穿插占领的步兵纵队。除关键性的物流节点,可能会留下少量的随进摩托化步兵加以扼守外,装甲师不会浪费宝贵的兵力去保卫越来越漫长的装甲走廊,也没有必要!当敌人的机动打击力量已经衰竭后,由普通性的警戒车辆编队,就可以完成对装甲师的行进性后勤补给。自然,这条补给线的可靠程度远不象它看起来那么脆弱,虽然,也有被攻击的案例。在海湾战争中,一支美国后勤补给的排级运输队,因为走错路,脱离了给作战部队扫荡后的安全区域,即CLEARED AREAR,跑进了未经扫荡的地区,被伊军歼灭。此战中,一位看上去挺美丽的美军MM受伤被俘。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攻击了装甲部队这类“脆弱”补给线战例,也是军事教材上最出名的战例,是法兰西战役时,英国三个坦克营的残部,在阿拉斯攻击了德军装甲后勤线,造成了德军约百人死亡。规模不大,但是,其结果却是令可怕的第七装甲师,立刻失去了战斗力,————物流线中断了!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尽管攻击对方后勤线很不容易,但是,对比作为法国总预备队精锐第三装甲师堵漏拦截古德里安突破群的艰难而无效的作战过程,不妨承认,坦克部队的反击作用,最好还是针对对方的装甲后勤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