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野蛮人的脚踏张弩,发射的箭可以洞穿任何甲胄,没入墙壁,激起一阵尘土”,拜占庭摄政女皇玛丽亚,心有余悸地在日记中写下当年的历史。能够发明这样精良的武器,令罗马称雄数百年的重铠形同虚设的武器,当然不可能是“野蛮人的发明”。成群的,为攻破罗马式方式设计的欧洲重步兵扑向中式弩箭步兵阵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欧洲人自已的电影《指环王》第一集开头,一遍弓弦齐射响处,勇敢的重步兵倒下一大遍,————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最早大规模使用弩箭武器的战役,有可能是晋齐鞍之战。同是当时的超级强国,齐军占有明显的箭射优势,精准,而洞穿力惊人。能够洞穿两层犀牛皮甲胄重伤晋军统帅却克,和他的御手解张,必定是铁铸的箭头。尽管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齐作为一个农耕商业为主的民族,拥有如此大量的精准射手,有点不合逻辑。因此,笔者认为当时齐军的主力是装备弩射铁箭头的高科技部队。凭借这种先进武器,齐顷公“灭此朝食”,不是完全没有底气的。一直到宋朝灭亡为止,无论是轻骑兵还是重骑兵,在野战中对中原民族弩盾编队,都是无可奈何。唯一的办法,也是更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广阔平原上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任意打击中原军队的后勤线,中断其生死攸关的的战场物流。这种情况到明朝改变了,弩,在明朝只有极少量的使用,————有记载显示,明军京营在土木堡中,装备了宋代发明的神臂弓。


为什么明朝没有装备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明军也没有配置替代性的武器。弓尽管得以保留,并更广泛地使用。但是农夫用弓,无论是射术还是速度,都是业余爱好者的水平。明军同时也淘汰了重甲,整支军队,依赖的是十六世纪欧洲传入中国的并不可靠的火器。一旦被敌人突破这层似乎只能吓人的弹幕,明军几乎等同于赤手空拳的羔羊。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明朝的经济水平太低,军费远远少于宋朝的水平;从而,不足以为军队装备昂贵的弩箭武器,也不足以为军队提供足够的训练,甲胄等装备。明朝的“经济发达”,只存在于毛佩琦等说书先生的“吹牛”上。笔者完全认同黄仁宇对明朝的看法:“明朝是一个忽视技术手段,依靠道德宣传治理一个由无数自耕农组成的国家。为了维持这个自耕农的社会,明朝有意识地排斥任何导致贫富不均的工商业因素,令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近似赤贫的平均状态”。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患贫,患不均”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完美体现。在这样的社会,所谓“发达的经济”,只不过是有现代政治目的的自欺欺人。十六世纪,这样的国家不止明帝国一个,在欧洲,还有另一个类似的帝国,西班牙,同样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为了避免出现危及皇权权威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而刻意瓦解任何工商业萌芽。


骑兵如果不希望停留在辅助性的机动骚扰作用,那么,就要牺牲机动性,增加装甲能力,从而获得对步兵的点对点的优势。这样,就出现了马蹬,出现了重骑兵。其缺点是,不但数量少,价格昂贵,而且,其本身,由于缺乏协调性的保护,抗打击能力远逊于步兵组织,从而,很容易成为轻骑兵骑射的歼灭对象。蒙古军在征金,以及西征欧洲的过程中,轻易歼灭了大量的精锐的重骑兵。原因只有一个:专业对口!中原民族的重骑兵,广泛出现在东汉后期,极盛于南北隋唐。但在蒙古为象征的专门打击重骑兵的骑射兵战术运用后,迅速衰落。自元以后,笔者没有发现很明显的重骑兵制胜的战例。传说中的后金是“重骑兵”,我想,是明清军事爱好者自已编出来的。它既没有史料的证实,也违反了当时武器战术条件的规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